周其仁:最冷的时候不是冬天

周其仁:最冷的时候不是冬天

“最冷的时候并不是冬天,等到气温最低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很冷,因为已经调整过来了,心态调整过来了,准备工作做好了,最冷的就是秋冬之际,因为还有一批人在想着夏天,等着高温马上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至于怎么走出突围,杀出去,取决于我们的学习,取决于我们的决策能力,取决于我们对整体形势和你对自己公司的理解。”

金融海啸给中国的出口、国内市场、资产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我的政策建议,不要光学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中国要根据自己30年的经验,要在体制政策上,下手要有很狠的措施,要逼出一波实质性改革。

现在说海啸、说冬天,都是很流行的词汇。如果是冬天里的海啸,这个情况就会更严重一点。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困难分解开,我们可能只有停止,而没有应对的办法和思路。所以第一件工作是要把这个困难做一些分解。至少从中国的产业和企业来说,当前的困难是复合的,是几重困难一起来的,也是中国老话讲的“好事情一起来的概率很低,但是糟糕的事情常常一起来”。

困难一起来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出口、高度外向的经济体,因为进出口占GDP60%以上,出口市场突然下滑,欧美经历了所谓次贷金融危机,然后再影响实体,这样我们作为向欧美市场一个很大的提供货物和产品的国家,当然要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在座各位,尤其是做出口的,都会知道这个定单下滑的含义。

第二、国内市场也出现全面的收紧。你拿到了定单要在国内采购,国内增加了供应,这个事情本来就连在一起的。经济是互相咬到一起的,一个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出口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内经济也会出现问题,所有价值指数,8、9,尤其10月份以后,都是大幅度跳水,一转上半年高速CPI和PPI,变化速度超出了很多人和机构的预测和预料。

第三、中国资产市场低迷。我们相当多的家庭、投资者、企业的帐面资产就在这一波像过山车一样,股票也好,房地产也好,上升和下落过程当中,帐面资产受到很大的损失,信心受到了更大的损失、更大的打击。

为什么中国出口失速?

所以这三波东西是连到一起来的。这些不利的事情为什么会一起来,这些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首先看出口,作为高度依赖出口的市场,中国有非常强的成本优势,所以我们大概从90年代中,特别是进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就越来越大规模的卷到全球经济当中去,这个势头为什么在这两年会突然变化呢?这个事情首先看美国经济。我们看了报道,美国出问题是次贷出了问题,次贷是房屋贷款,贷给财务能力不强、还款不好的家庭。它的社会和政治意义都很正面,因为家庭有了自己的住房就变成一个有产阶级,就会比较稳定。但是它没有可靠的财务基础,用其他杠杆的办法帮助发出次贷,一旦在还款上出现问题,就产生连锁反应,这个反应加上美国金融市场的创新,会把这个反应传播到非常遥远的地方,传播到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和国家,这是我们看到的故事。但是连带就是信心打击,因为次贷金融危机一出现以后,人都会有恐惧心理,美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还有50万亿到70万亿的金融资产,这些都没有改变,所谓消失的是帐面资产,就是所谓市场蒸发的是帐面资产,但是在现代经济情况下,信心有很重要的影响,有钱没信心市场也会收缩,因为钱就变成消极的钱,每个人、每个机构都会捂紧自己的口袋。

我在这里要问的问题是它的内容是什么?次贷是一种贷款的形式,金融衍生产品是更负责的金融工具,都是变换的形式,它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要问,就是所谓上万亿的次贷,这个钱是从哪来的?美国怎么会有这么多钱?以至可以浪漫到给没有还款能力的家庭,发利息很低、首付很低的贷款,这个问题我们要思考。美国大量的钱,第一、它不来自于自身的储蓄。美国不是高储蓄的国家,不是一部分人民赚来的钱有剩余就存起来,给另外一部分人民花。美国家庭储蓄率非常低,家庭储蓄率从新世纪以来一直是跌的,要拿中国和东亚水平来看,它的储蓄接近零,所以大量的钱不来自于储蓄;第二、是不是来自于美国政府的财政盈余?也不是,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就是负债的,有赤字的财政。联邦赤字在这次以后就达到5000亿美元,美国财政窟窿还会越来越大,所以这笔钱不来自于政府所省下的钱。这个钱来自于高额的债务。美国政府高额负债,企业高额负债,很多家庭也高额负债,美国总的债务占到GDP350%。很有特点的是,其中60%来自于国外。换句话说,美国是向全世界借钱。倒过来说也一样,全世界愿意把钱借给美国,大量的钱到了美国,后面才有次贷、金融衍生产品形势变化带来的问题。

全球和发展中国家都是缺少资本的国家,发达国家资本雄厚。现在非常有意思的是,缺少资本的国家大把把钱借给美国,而最发达国家是债务国。这个事情我们不理解清楚,我们就很难懂今天的全球形势。至少中国也是美国的一个主要债权国,我们1.8万亿、1.9万亿外汇储备当中相当一部分购买美元资产,包括美国的国债,包括美国政府支持的债务,包括两房,也包括股东一些债和股票。中国把钱放债给美国,这个钱从哪里来?(图)这是90年代中期中国形成越转越强的螺旋,第一个环节产生了大量的顺差,中国无数的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跟国际市场接通以后,学习能够非常强,我们有显著成本优势,就把这个顺差越做越大。这个顺差就转化为我们巨额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4年中国外汇储备是4千亿美元。也就是三年以后,2007年底我们就高达1.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大量变成美元资产,这是三个螺旋,把这个螺旋倒过来看也就是美国螺旋,美国一方面是高额的逆差,一方面大量的债进了美国。我们先把中国的旋搞清楚,中国的旋是有道理的,我们作为一个常年没有外汇创汇能力的国家和经济,到今天我国人民和产业界还把创汇看成非常正面的事情,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手里有外汇总是一种购买力、总是一种资产,总是在国际上有话语权。20国集团会议,中国地位越来越重要,20国银行财长会议,破天荒把中国放在第二个发言人的地位,而且中国去的还是央行副行长,没有料到美国讲完就是中国讲,什么道理?就跟我们巨大的外汇储备有关,但是这个储备数量一旦非常大的时候也会带来挑战。

对外不平衡

我利用这个时间讲一点,这张图上有两条线,一条线是我们年度创造向下的顺差,到07年底我们已经占到当年GDP的12%。创造了出口导向这种经济模式的日本,当年这个比例最高不过4%。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在百分比的指标上3倍于当年的日本,我们达到国内GDP的12%。从右边轴来看,我们累计外汇储备已经占到我们GDP45%,在座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这个多了有什么不好?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这里面的每一个点都是美元,美元在中国国内是不能花的,必须换成人民币来花,必须跟中国的央行进行结算,这里每一个点都要乘上用汇率标明的数,无论是8.26元,还是6元多,要放大人民币冲到中国市场上来。我们所有在座公司创造的外汇收入进入中国都会变成7-8元以上的人民币,这个变量就是引起经济形势重大变化的一个结果。

中国景气的轨迹

我们看看经济波动的轨迹,什么时候外汇迅速上涨我们是有利的?什么时候变成了挑战?一般说来我们上一个经济的周期,1997年中国进入所谓通缩,为了治理上一轮通货膨胀,货币银根偏紧,带来货币流动性不足。当时中国做了几件事情,第一、主动把人民币贬值。因为人民币一贬值,中国国内的生产成本跟国际市场就打通了,就没有本币高估歪曲,出口迅猛开始抬头。现在看来当时做的是对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曾经从1994年大概5元多钱,一下子贬值为1.78元,主动的贬值靠近市场均衡汇率的贬值刺激了中国的出口,但是中国还采取国内经济调控的重大调整。一个方向就是像今年4万亿一样,大手笔国家发债,然后用国家发债做资本金,国家发了债,加上银行的储蓄,配套起来,我们就把中国的高速公路系统修成了,我们修了很多电站、港口、码头,为下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基础设施的基础。这些发的债,启动国内投资项目都带动了国内的产业,带动国内的供给,带动国内的消费。但是它是慢慢起作用的,大概1997、1998,一直到2003年,国内就比较旺。第三、在上一轮通缩的时候,中国启动了一些实质性的改革。国有企业原来从来没有听说过破产下岗,国企不行就是财政背,财政背不了银行背,银行背不了让股市背。1997年大量企业重组、破产、改制,这就把一些在原来不太强有力的体制下的资源解放出来,这个力量加上民营经济的兴起,中国经济的活力在中国进入WTO以后是逐年在累积,大体到2003年,中国就面临一个坎,外需很旺,内需也开始旺,两旺在决策方面就觉得总量可能过热。所以2004年以后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就面临较大的压力。

我们还记不记得江苏常州的“铁本”公司,当年国务院为什么下令关闭这个公司,它有做不好的事情,就是炼钢,炼钢炼得收入非常高以后,就扩大产能、扩大规模,当然在扩大过程当中有一些违规的现象,土地、项目审批、贷款,后来国务院为什么管这么一家公司的事情,就是看到全国形势都在过旺,当时定了“三大行业过热”,治理治不下去,第二波九大行业过热,治理也没有完成下去,九大行业问题没解决。房地产开始史无前例的升温,中国股市多年低迷的现象变成从1000点涨到了6000多点,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所有的投资领域全部是一片兴旺景象,没有不热的东西,从邮票、古董、钱币、艺术品、普洱茶,这些现象讲起来很有意思,股票有股票的道理,房地产有房地产道理,但是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中国需求过旺。需求是用货币来表达的需要,人们永远有需要,但不是永远有货币,它是用货币来表达的需要。当货币量偏大的时候,需求旺就会从每个角落冒出来。

现在问题是哪来这么多货币?中国市场经济当中怎么会冒出这么多货币?我们刚才讲了这个圈的一半,当我们创造顺差的时候,这里有一个拐,因为顺差进中国是不能用美元的,顺差进中国就拐到这个圈里去了,央行为了把美元收回来,要放出去大量的货币,央行放出来的货币叫基础货币,也叫高能货币,因为它经过商业银行、企业、个人、家庭来回转,这个基础货币放多了就会有市场的效果,市场总的价格水平就会往上走。当然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不像80年代,80年代货币一多,大家就买食品,CPI很快就冲,只要CPI一冲,政府就着急,因为低收入人口受不了,就要治理、调整、整顿。90年代以后不同了,中国人民现在有了钱以后,这个钱到底往哪里走?有一个多方向的漫游过程,先进投资领域,先把资产价格顶起来。这是我右边圈的第二个环节。房地产市场升温、股票市场升温,背后是货币。这个货币升到一定程度,到2007年年终冲进了CPI,CPI最高从原来0、1、2,2007年5月份以后开始往上冲,冲过了5%,冲过了7%,最后冲到8.7%,而我们这个国家好多物价还是管制的,我们油价不像美国一样,美国油价是140美元/桶的时候,加油站的油价就离谱了。中国还是调控,调控情况下CPI达到8.7%,有的家庭会非常敏感,要有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敏感,政治家就会敏感,开始出手货币从紧政策。虽然我们这一波冲击好像是美国次贷,雷曼兄弟公司突然破产,这是引子,其实这个圈子里包含的问题是2004年以来就在逐步的累积。

货币的教训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货币问题?这个问题曾经多年困扰中国的经济,也有两次到三次造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上涨,造成了社会形势甚至政治形势的不稳定,1988年有过一次,1993年有过一次,两次通货膨胀指数分别达到19%和24%,这要不下手去治理什么都不要谈,因为社会稳定的基础会破坏,相当多的人口会被通货膨胀吃掉。政府要花钱,又没有税收和发债基础,但是1994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在这个经验教训上总结清楚了,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人代会立了法,中央人民政府的财政任何时候有窟窿,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现在这一波市场上这么巨量的所谓流通性泛滥,以及流通性泛滥到一定程度,资产市场价格大跌,信心受损,流动性一下子转为不足,这个游戏、这个经济逻辑、这个根本的货币超发就是汇率机制。汇率本来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比价关系,但是这几年经验证明,如果这个比价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被动增发大量的货币。

上一波汇改是主动把人民币贬掉,是对的,因为贬了以后,人民币成本,买的资料、原材料就跟国际市场打通,就可以比了,没有歪曲的因素。但是我们当年改完这一波汇率以后,曾经确立中国汇率制度不应该再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控制,应该是有管理的、浮动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如果真实性这个汇率体制,人民币兑美元早就可以升值了。为什么?因为美国这几年的货币政策是一软再软,联邦基础利率1999年是8%,现在已经是1%左右了,它在解决这次危机,要进一步减少利率,搞不好就变成第二个日本,就变成基础利率为零。美国靠控制联邦基础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越低,放到市场上货币量越大。美元在变软,人民币这时候已经把财政超发票数的口子封死了,中国经济发债基础非常可靠,企业生产率的进一步在提升。其实人民币兑美元,特别是2004年以后就应该早早的升,早升了,今天好多困难就不会有了。我们现在去东莞,这么多公司破产,我去调查,问了一个问题:怎么有这么多公司做外汇的、做出口生意,根据什么信号决定“我”就做出口?我说80年代广东企业是做内需起家的。当年有一次叫“经济北伐”,广东新的产品往北方销,北方所有城市做服装的都跑到广东拿货,曾几何时,广东进出口加到一起占GDP161%,怎么转过去的?就是汇率信号。因为人民币阴差阳错,我们本来是浮动的体制,结果1997年周围货币一掉,世界要求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中国承诺不贬也做到了,所以亚洲金融危机收敛的非常快。代价是人民币兑美元就变成了未经宣布的固定汇率,8点多美元兑1元人民币持续了差不多10年,中国财政基础再稳固,当升不升,给所有出口企业一算帐,出口核算,赚回来的美元就可以跟央行换8元多人民币,如果这是浮动的,早告诉他们今年换7元,明年换6元,很多出口企业就不往国外布局了,早就打国内市场主意了。但是我们汇率机制是被国际因素加上国内因素影响的,我们要检讨的是被这个思维因素框住了手脚。它是价格,价格是应该有变动才能灵敏反应需求。一个本来变动的东西不让它变动,维持一个名义价,名义价维持住,顺差越来越大,国内基础货币越发越多,央行知道基础货币发的太多,一手发货币,一手用短期央票回笼,回笼不干净的地方就变成流向这个市场,然后就是资产价格上扬,最后进CPI。这个故事就是这样。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很好总结这个经验教训。企业做决定是看市场信号,但是我们作为一个转型经济,有很多所谓的市场信号并不真正是市场,它是用行政的干预形成的信号。我也看到一些优秀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网上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产生了人民币汇率会升,升成本就升,成本升,还能不能做?有些公司政府不升,自己提前就升,提前就宣布做6.6人民币换一个美元的生意。如果不是6.6人民币换一个美元的生意我就不做,我就退出,就把资源移到别的领域去。什么意思?用一个企业的个别的价格的预期,调整这个所谓市场价格的误差。这些公司后来受到的损失就小。因为政府还是7元钱的时候,它已经是6.6了,所以对成本上涨有一个预先的准备。

类似我们国内很多公司,油价、电价都是歪曲的,我看过国资委李荣融对大企业的一句讲话,他说:“不要认为电价老那么便宜,如果电价突然有一天升,你受得了受不了?”要主动把一些误差的信号调过来作为决策的依据,这是这波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宏观经济就这样,这个信号发出去多少公司,就是按照这个信号做投资的决定,做生产的决定,做扩大生产规模还是缩小生产规模的决定,这波就把中国产业卷进去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货币的教训。当一个社会货币量流通偏大的时候,如果一只手是商品和服务,一只手是货币,商品发多,货币总水平一定会受到影响,这是物理学一样可靠的定理,挡不住。但是在微观决策上,经常会引起误差的,人们会把价格上涨、赚钱、盈利、炒股所得,常常容易看作是自己本事,但是不知道有危险,当这种价格总水平并不是你这个公司相对竞争力带来的上涨的时候隐含一个危险,就是起的东西也可能落。

美国另外一个故事,美国也受货币的教训,美国为什么发这么多钱?就是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元曾经是一个金本位的货币。1944年,美国当时对全世界人有一个承诺,35美元换一盎司的黄金,有一个叫黄金窗口,但是美国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当年的承诺,特别是打了越南战争以后,发的票子多,到了1971年尼克松总统出来宣布,黄金窗口关闭,原来承诺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承诺作废,就狠狠把全世界坑了一把。为什么1971年就关闭黄金窗口,到今天美元还是世界上主要的储备货币呢?这没有办法,货币这个东西是给很多交易方带来方便的,就像我们用很多软件一样,用上了,要放弃它是很困难的,必须继续用,美元就是这么一个系统的工具,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更重要,美元超发,发多,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前发多很明显,但是全世界看看美元还是相对比较保值的货币。换句话说,其他国家发得更多,货币更烂。就像很多人说阴谋,没有那么容易,一个货币要经受长久的检验。我在美国呆了几年,美国现在一个25美分硬币还有购买力。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试试看,到罗马上个公共厕所一千里拉,到日本拿出来一张票就是一万,更不要想津巴布韦,现在进去打的就是100万起价费,吃一顿饭,吃饭时间很短,数饭钱的时间要数倍于吃饭时间。美国同时还是有相对优势,但是不管怎么样,利用了这个货币的相对优势,如果发货币的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一定会在资产价格或者在通货膨胀上引起变动。美国的厉害在哪里呢?两点,现在大家批评要把格林斯潘找出来算帐,很难算帐,他是央行行长,他任内几十次降息,把8的利率降到1和2之间。但是他有辩护词,第一美国CPI没有上来,因为美国发债全世界持有,买美国资产,钱又进了美国;第二条就是现在美国的华尔街金融创新,它的金融衍生工具最高峰的时候市值等于美国这么大GDP的35倍。现在大家都说次贷危机,其实帮了美国的忙,可以发很多货币,CPI不高。7月份是最厉害的时候,140美元/桶油的时候,物价指数比中国低。美国有些独到的优势使它在货币问题上有特权不谨慎。但是中国和美国套的时候,汇率如果不是灵活和浮动的,它如果软,人民币就跟它一起软,人民币变成强势货币的机会就放弃。不要看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背后是货币的教训。不要以为通货膨胀是个别商品供求引起,不是那么回事,是货币引起的,货币现象。

上证指数从1000点变成6000多点,房价指数,这两条线把很多人都拖进去,因为不可抗拒,帐面资产增值速度要能抵抗住是很不容易的。江浙的中小企业家我很熟的,过去很少搞资产游戏,这一波进去的深度、广度超历史。这个东西摆在这里,大起之后会跟着大落,因为资产价格一旦脱离了基本面,任何偶发因素谁也不知道,哪一条消息,哪句话,一下就会下来。这一下来,现在很多关门的公司,仔细去问为什么关门?不单单是经营出了问题,它是在投资和资产上出了问题。为什么短期隔夜利率在一些地方会高到6分利、7分利?借了钱炒股,股价一跌,这条线对中国经济的损伤非常大。现在大家觉得冷,什么道理?跟这个线有很大的关系。不完全是经营性的,不完全是定单减少、成本上升,或者日常经营带来的困难。像我这样的人更关注它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这种过山车坐过以后,这些人很大程度都需要疗养,因为还在高速度赚容易钱的梦当中,而那个钱赚过,他很难再回到真实经济当中来,他觉得上班很没有意思,这个钱数过以后,他觉得上班这点钱是开玩笑,很多人武功就废了,就没有斗志了,就没有心思把产品做好了,这个疗养过程不知道,但是周围去看很优秀的人一旦染上这个东西,打击以后,人就变得没有神了,所以在应对“海啸”的时候,战斗力就会受影响。

困难的由来

所以我们这波困难是有由来的:第一,外需过旺情况下,内需只好让步。所以我们国内政策这几年一直就是抑制性,这个不行,环保、劳动法一道一道出,上一波偏热已经起来了。第二,你给外需让步,外需突然遇到美国市场、欧洲市场,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完全不同。现在三大主要市场都是收缩趋势,这个打击是非常大的。第三、就是刚才讲的资产价格,这个对资产和心理的影响巨大。

仅松货币不可取

所以下一步我不认为继续玩货币可以把中国经济玩上去,央行遇到空前的压力,认为收紧收过头了,查查中国的广义货币,现在总量在45万亿以上,等于GDP总量的160%,这个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现在是货币还在,信心受到创伤。所以现在不是大手松货币的时候,而中国也没有美国的条件,人民币虽然在中国周边可以漫游出去,很少的量,跟美元不能比,人民币发多了,肯定会在国际市场上起作用。

财政政策会起作用,最近讲出手要快,出拳要重,4万亿。实际上我们历史上有过这个经验,1998年,当时全国人大给中央政府负债是有上限额度的,后来我们创建了特别国债,发了2千亿、3千亿,一共2、3万内需,这次中国规模更大,这次中央政府决心是4万亿,相信会逐步起作用。但是要担心,“转”没有那么快,因为我们从高度外向的制造业转到所谓基础设施带动铁路建设、城际高速公路,矛盾不小。4万亿成不成功,关键是修成了路,上面有没有车来跑。

体制政策要靠前

这是我最近的政策建议,不要光学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中国要根据自己30年的经验,要在体制政策上,下手要有很狠的措施,要逼出一波实质性改革。

第一取消价格管制,这是影响经济调整的。我们在通货膨胀高涨的时候也不应该用价格管制,应该控制货币,才是治本的方法。不能因为温度高,不管温度就管温度计。兰州拉面不能涨价,政府说不能涨价,可以把面条做细,可以把包子馅做小,这都是数量性反应,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品质变动。这个很清楚,价格管住,成本在顶它,它就要创新,这一创新就会创出人命,创出人命就会影响中国制造的食品。我问青啤的老总,整个中国食品在海外这么一个情况,人家都怕你。食品跟什么有关?当然跟道德、管理有关,跟国家管理政策有关。非压它的价,听起来对老百姓好,它改里面的品质,防不胜防,三聚氰胺解决了,还有四聚氰胺。一定要在经济诱因上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要大幅度减税收,现在十项政策里面有减税收,光算可以给企业省1200亿,我的看法可能力度不够,因为去年是高投资情况下,把增值税当中买设备的增值税减低或者取消,今年没有那么多公司做投资活动,所以省下的税收效果可能没有像计算的那么多,你的假设跟区间投资量一样才能省1200亿,何况如果只对投资活动减增值税,本质上会有排挤就业、排挤消费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增值税要平头减,就是把17%最好降10个百分点。因为现在很多公司在春节前后,春节前后是一个门槛,很多公司在撑,要帮它撑下去,等撑不下去再采取社会政策,难度和代价就大了。要大幅度减所得税,从8000元起开始征,这样我们工薪阶层很多收入就起来了,8000元可能太高了,我问过人大的财经委员会同志,他们说他们内部是有共识,至少目前起征点还是偏低,这种东西要赶快定,等垮了再去救援很难。进口税应该大幅度改良,大家没有注意,我们现在说经济形势不好,上个月我们顺差还在增加,从一个月200多亿变成300多亿,这就是中国拼命,企业在拼命,要拼命往外出口,这时候如果不平衡,现在美国大选,奥巴马还没有接手,一接手肯定要压中国人民币升值,应该大手减进口税,让我们很多外汇买了东西,让国内人民消费。减税很困难,因为中国政府今年开支很大,雪灾、奥运会,所以配套就是政府要减少开支,投资性的开支是一件事情,政府自身的消费性开支、行政开支,这几年实在日子太好过,我们政府自身的消费档次、数量都是离谱的。既然过冬,要渡困难日子,大家都要凑紧,不要企业很紧,政府不紧,这不利于团结一致扛冬天。

市场化改革要加快。中国说萧条,好多高投资回报领域不让进去,今年前国务院有一个非公经济36条,没有限制就可以进去,但是贯彻并不好,何况现在宣布限制的是不是真有道理限制?其实中国的投资机会还是很多的:教育、医疗、高端服务业、基础设施……我们还是大型行政性垄断的控制,要把这个门槛降低,动员资金投入,然后中国经济增长就会缓回来。清理所有产业政策,这几年发的文件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赶快反向超过。

企业如何应对?

企业怎么应对?思维方式要非常当心。刚才开始之前有一个电影片拍的很精彩,海啸来的时候用的是美国电影,华尔街纽约曼哈顿,洪水冲进去的时候,但是那个图象是错的,海啸来的时候大家都在地平线上跑,这个哲理是错的,我看到的世界是斜线一条,洪水冲来的时候,大家要往中端跑,往高端跑,这是真实世界的应对策略。比别人跑得开快一点,跑得略高一点可能就活下来。不是平线,平线会使大家没有斗志,反正会淹死。管理也罢、策略调整也罢都是斜线,这是我在东莞调查的时候得出的一条。所以它的规律就是准备不充分,管理松驰,不认真努力应对困难,就容易先关门。但是只要有一批公司关门,另外一批公司就要冲。所以今天这个大会非常好,叫突围。突围是沿着斜线运动,这个斜线包括战略,包括管理,这是我们今天这个大会要讨论的。

价格模式。因为市场经济一定是有起伏的,当落的时候用什么策略?一些企业是面向过去。红颜色行为就是面向过去的企业行为,还看着过去,看着最旺的时候,看着最好的年代,还等着它回来,所以它的价格策略是坚持不降低的,维持原来的管理模式,维持原来的成本状态,一直撑到不行了,一下掉下来。这是很多公司容易的一种行为。很多房地产公司就是这条线,觉得好日子还有,我这两年赚了很多钱,我不在乎,一个月卖不出去,我也不降价。还有一条线是绿色的线,认清形势,知道不行,当然就要有控制成本的能力,迅速把价格拉下来,斜着慢慢跟这个市场走,这种公司容易活下去。当然这是一个图形高度减缩,很明显我国市场应对这场冬季来临的时候,我是去年11月在企业家年会上讲的准备过冬,去年那么旺,因为看到广东沿海有一些公司定单已经开始落了,美国全挂了卖房子的牌子,因为中国高度依赖国际经济,不可能不影响中国经济。万科很像这条绿色的线,虽然挨骂,虽然客户不喜欢,但是从战略上是对的,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

最后回答一个问题,这里有两条线,1991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关心金融危机会不会变成实体经济危机?答案是分岔的。1991年经济危机以后,经济上去了,日本在1991年经济危机以后下来。所以未来会怎么样,刚才很多人说明年会怎么样?标准答案是不知道。反正我不知道,因为人的活动、经济活动不是天体活动,每个人都有主观意识,都有学习能力,都有总结教训能力,不同行为会有不同的未来,不像天体运动,像轨道一样一定那么转的,它是分岔的。我们只能说面对这个不确定的将来,至少春节前后我相信坏消息还会越来越多,互相的负面影响还会越来越多,但是跟我们自然界是一样的,最冷的时候并不是冬天,等到气温最低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很冷,因为已经调整过来了,心态调整过来了,准备工作做好了,最冷的就是秋冬之际,因为还有一批人在想着夏天,等着高温马上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至于怎么走出突围,杀出去,取决于我们的学习,取决于我们的决策能力,取决于我们对整体形势和你对自己公司的理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
于“2008中国管理·全球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