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徐少春在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第一届理事会上的发言

2008徐少春在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第一届理事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成思危同志、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主要介绍一下设立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一些背景以及章程。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演讲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简单回顾中国管理30年。

第二,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中国管理模式的内涵和含义。

第三,推动中国管理模式发展的6种力量。

第四,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具体事项。

宏观上来看,我把中国管理30年,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至1984年,管理的启蒙时期。邓小平说,你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一定是就要比人家管理得更好。刚开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讲这一句话,很有预见性,而且把“管理”直接提了出来。1988年我到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看到一句话: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我们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和有效性。

这一时期海尔的张瑞敏在喊“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并带人砸冰箱。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海尔后来的管理成为全国很多企业学习的榜样。同一时期,TCL的李东生在总结着“边建工厂,边建市场”、“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经验之谈。深圳沙井镇万丰村,发动村民参股兴建工业村,创立“万丰模式”。马胜利出任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以推动承包而闻名全国。

中国人在太多渴望中迎来了TQM、中美管理培训班,蛇口干部培训班,无疑,此时的管理显得粗糙但不乏实用。

第二个阶段,1985至1993年,这是制度创新时期。中国企业经过第一轮发展之后,有很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外资企业管理是一流的,致使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多冲击。像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开店,统一操作、标准化管理,给当时的中国餐饮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当时郑州有一个亚细亚,叫得很厉害,进行全国连锁,4年之后倒闭了。蛇口进行干部人事改革,试行董事竞选。还有温州的“股份合作企业模式”,以及海尔人独创的管理模式,终创OEC管理法(也称日清日高管理法)

第三个阶段,1994至2000年,是中西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成就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企业集团。长虹、海尔、TCL在这一个时候崛起。在这一个时期,KPI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很多企业绩效考核的时候用平衡积分卡。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刘光起的A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成为体系。

第四个阶段,2001至2004年,是接轨国际时期。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引入六西格玛。2004年6月,一周之内,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进行的尖锋对话和战略大师波特的演讲在中国“扎堆儿”。TCL借着并购汤姆逊,开始了国际化的探险。华为大步开始国际化之路。国家民族工业的先驱香港招商局产业重组、再造辉煌;商学院MBA、EMBA,很多人学EMBA,这一段时间,我本人也去学习了EMBA。

第五个阶段,2004至2008年,中国管理模式萌芽时期。成思危同志在2006年11月10号,讲过一句话:“照搬外国的管理模式难以搞好中国企业”。这是我看到当时国家领导人最早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创新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

同时,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在这一个时间在各大机场、很多培训课程里面开始出现。李东生说了一句话: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只看西方管理书籍,那是无能了。郭咸刚、张裘、邓世敏等开始研究中国管理模式,并纷纷著书立说。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沃顿商学院:美国、欧洲和亚洲跨国公司的CEO正在关注中国管理模式。香港招商局的“和而不同”,蒙牛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广为人知。这是很好的中国管理思想,付诸在实践和行动当中,这就是中国管理模式。

从微观来讲,企业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从创业开始,企业要经历创业阶段、集体化、规范化、精细化、协同管理五个阶段。正好跟前面总结的五个阶段是一一对应的。

这五个阶段是许许多多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总结而来。

一个成长型企业从一个阶段到另外一个阶段要经过一系列变革。管理模式就是支撑这一个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张瑞敏在很多年前讲过一句话,提出斜坡球体理论,如果企业基础管理不好,企业就会掉下来,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职工惰性的压力。这一个理论其实也是中国管理的思想。

回顾过去30年,中国企业管理取得了很多成绩。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学习、奋斗、追赶,并走向创新的峥嵘岁月。中国经济的成长有赖于中国企业和中国管理的进步。一大批中国企业进入了精细化管理和协同管理时代,形成了成功的管理实践。管理教育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兴起,标志着中国管理模式开始萌芽。号称北京京城餐饮业头等舱的净雅饭店的董事长,他说,要做改变中国企业管理的企业家。

过去30年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崇洋媚外、忘记祖宗。

第二,盲目复制、缺少创新。

第三,不成体系、不成标准。

中国企业的管理有观点无理论,有理论无体系,有体系无原创。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就像是垒石墙,因人而异,西方企业的管理则像是在垒砖头,砖头是标准化的。中国管理的体系如果做到标准组件形成起来,企业之间的协同变得更加容易,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因为企业要对接和协同,大家的管理要标准化。

未来中国企业面临许多挑战。中国经济将由快速增长转变为稳步增长。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非常的激烈,特别是中外之间的人才争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人才也是竞争白热化。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由中国的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管理的进步总是会爆发性、持久性推动经济发展。有一个资料表明,生产力提升有65%来自管理的改善和创新。在美国,平均每年生产力提升2.5%,0.5%是劳动力的改善,0.4%是投资的改善,1.6%来自管理方法的改善。未来企业面临很多挑战,要寻找出路,更多的是从企业内部管理上做文章。

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管理模式。在中国未来转型的过程当中,中国必须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永远是相伴相随、互助互动。一个经济强国的背后必然屹立着一大批国际竞争力和杰出管理水平的企业。文化、地域的差异使得管理模式不可照办照抄。全球化、互联网经济和知识近来为中国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中国网民人数成为了世界第一,很多企业在网上做生意了,在网上享受管理服务,很多管理是通过在线提供。为中国管理的创新,和中国管理和其他管理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提供了机会。

全球化时代中国管理模式内涵:

第一,中国伦理哲学。我们是中国人,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中国人,所以,要提倡传统的伦理哲学,特别是很好的,像以人为本、和谐自然。

第二,现代管理思想。谈中国管理模式,并不拒绝西方的现代的管理思想。美国的,日本的,包括我们中国自己的管理思想都是这里面的组成部分。

第三,中国的成功管理实践。我们讲中国管理模式,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看中国的成功管理实践,像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内部控制、行为规范等。

对外讲,金蝶不是一个软件公司,我们是一个管理思想输出的公司。我们有50多万家客户。在我们客户里面,通过我们的服务发现各行各业涌现了很多成功的管理模式。

比如说中国大型集团企业,像香港招商局,这一个企业从1995年开始为他们提供服务,现在10多年了。我们发现这一个企业长久不衰,屹立不倒。其实有一套非常好的集团管控模式。作为现代企业总部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它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很多企业在如何授权、集权和分权之间搞不清楚。香港招商局搞得非常清楚。

外资大型集团企业,像麦当劳在中国使用了金蝶的管理软件,全国500多家店,用的是金蝶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必须要完成本地化。比如麦当劳的麻辣鸡翅在美国没有,但在中国有,因为要适合我们本地的口味。所以,它的管理模式也借鉴了很多中国管理的思想。还有安捷伦、丰田汽车等很多。这些外资企业都根据中国实际市场环境来寻求本土化管理之道。

还有一些本土制造企业,像大族激光,以前没有听说过,现在广告牌到处是,是亚洲最大激光生产设备。这一个行业原来没有,因为它,在中国诞生了这一个行业,现在成为了亚洲最大。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学它。都号称是激光生产商。这一个产品的特点很有意思,个性化非常大。是小批量、多品种,很多是定制的,但是它有很好的一套制造运营的模式。分众传媒为什么在每一个大楼下有液晶显示广告,有几万个点,怎么样进行管理?分众也采用了我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对中国管理近年来的发展而言,我认为,有6种力量在推动中国管理的进步。

第一,企业家和企业的实践。

第二,在座的管理理论家,特别是商学院的管理专家、管理学教授,你们能够把管理知识体系化、理论化。

第三,管理咨询机构。金蝶公司正在向管理咨询转变。

第四,政府力量。

第五,民间的社团组织,有很多管理咨询委员会。现在很多人申请中国注册管理师。

第六,媒体。

有位外国专家说,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奥秘。这一个管理奥秘到底是什么,中国管理模式是什么?有赖于在座专家一起来研究。可以肯定地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管理模式必将成功,也必将成为世界管理大军中璀璨的明珠。

基于这一些想法,我们就有意和大家一道来推动中国管理模式的进步,推动其中很重要的是奖励。成思危同志讲了,我们奖励内在的本质,是引导企业、企业家、企业本身不断来关心自己的管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管理成熟度不断提升,在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具有成功管理实践的中国企业,中国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形成。

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宗旨就是推动中国企业总结成功管理实践,让更多的企业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共同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进步,让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管理模式在世界的舞台上比武竞技,提升国人对中国管理模式的关注度、提升中国软实力,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