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2011年05月13日

通过三年的工作,我们获得认可的程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都逐步加强了。今年我们确定的主题是转型,我觉得很好,因为十二五整个的主题就是经济发展方式,或者是发展方式的转型,这确实是势在必行的。

以前我们的模式是依靠大量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其结果当然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的效果是负面的,从效益来看就是产能过剩、产品积压、投资效应的降低、环境代价的增大,另外消耗了大量能源,现在看来能源已经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境。例如石油,我们每年进口石油大约2亿多吨,现在油价从60多美元一直上涨到超过100美元,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每人就得多承担四十多美元,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部分的石油是从中东,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而来的,一旦美国对我们进行约束,石油进口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能源是很重要的问题,现在所使用的能源大都依赖进口,不仅是石油、天然气,连煤炭都要进口,加之全球气候正在不断变暖,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0亿吨,属于大排放量,而且从现在来看中国还在发展,所以尽管我们计划是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碳到2015年降低17%,这是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时降低至40%到45%,但仔细算来排放量还是在增加的,这些都对我们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另外,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在逐渐增加,原来一些低投资、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力低端的产业现在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从国家发展来看,劳动报酬要提高,劳动在分类的比重要提高,所以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从这些情况来看,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在向西部转移,甚至从中国向一些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转移。

也有人说现在中国经济到了路易斯拐点了,实际上现在还不是这样,实际上现在是什么问题?一方面是沿海民工荒,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现在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已经慢慢转变为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了。所以一般的农民工不符合我们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我们要做到不是让大学生从事简单的劳动,而是要企业本身要通过转型、升级向产业的高端去发展,这样使得我们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目标。

比如美国,据最新报告我们国家现在制造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超过了美国,但从总量来看,从劳动生产力来看,美国的制造和生产力是每人每年18万美元,我们国内大概也有一些先进的企业可以达到,但是我们平均的制造业水平恐怕连人均18万人民币也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竞争力尽管很大,但是不强。所以我们要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让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达到新的成功。

去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三个外转内实现新起点”,说的是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外向转到内向,转到内向型、依靠国内消费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要做到就要具备三点,第一点要让老百姓购买力提高,能够消费;第二点要改善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让老百姓敢于消费;第三点还要提供适销产品,让老百姓愿意消费,现在涨了工资如果都存银行,实际上起不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所以现在从企业角度来看,怎么样能够不断的推出大家愿意消费的产品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方面刚才提到的到从2G到3G,到IPONE4,再到IPONE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在移动音频、视频行业,苹果把索尼打倒了。这是第一个外转内,从外向型转到内向型,要有不断的消费,企业不断提供让老百姓愿意消费的产品。老百姓手里的钞票其实就相当于投票,只有愿意投票,企业才能发展。

第二个转变是从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我们以前的企业发展,由于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一般都是外延的方式,增加生产线、增加投资,实际上这个方式引来了一些危机,一方面来看单纯外延型的增长往往受到很多限制,如投入资金等;另外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竞争了,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果单个企业没有上家、下家能够形成比较紧密的链条的话,需求稍微一变化,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是所谓的溜边效应、波浪效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向内涵型企业转变,同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指标相差很远是不利的,如果同一个行业内的各个企业都能够达或接近最先进企业的指标,那么就能起到很重要的效应。 所以向内涵型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时间内达不到内耗各方面指标的企业,就需要向先进的企业学习,做不到的就得被淘汰。

第三个转变是外升级向内升级动力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吸引投资、政府优惠政策,通过各方面的支持来谋求发展,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还是在企业的内部,在企业的员工。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产,而员工的素质、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最珍贵的动力来源。所以怎样能够使得我们的企业更多的依靠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共同文化观不断改善,另外通过员工相互之间的启发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来实现更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这也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问题。像所谓学习型组织,实际上关键问题就是系统和人的关系处理。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确实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我还是想提几点希望:

第一,我们对企业的调研还是要更加的深入,真正了解企业特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都是个性的、都是个体,首先得把它的个性弄清楚。

第二,要提炼它的共性。这个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企业的管理模式跟国情有关、跟行业有关,甚至跟企业本身都有关系。所以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特点,装配型行业和流程型行业会有不同的作业;甚至同一个行业,比如汽车制造行业,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其经营战略和模式也不一样,所以我们首先要把企业特点弄清楚。而且我希望这个提炼能够不仅仅从经验出发,而是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提炼。真正能够实现把它的方法、哲学思想通过实践提炼总结出来。

我记得朱镕基同志在经委的时候搞过一个管理现代化,提出管理现代化包括四个方面的管理现代化,就是管理思想现代化,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和手段现代化,我觉得这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是很好的,也可以做一些分析。

第三,我希望在调研里能够实事求是的肯定企业家、或者说职业经理人的作用,我企业的水平和其管理者的关系是密切的,我们现在讲知名企业,例如联想,就会想到柳传志,招商银行就会想到马蔚华,这是肯定的。然而目前我们国内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谁都能干,其实不然,没有经理人的作用,企业不可能搞好,所以我们要实事求地肯定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所以我想下一步调研就要求大家能够更深入的总结中国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