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内合外聚研发生态圈

TCL:内合外聚研发生态圈

  

一、 企业背景介绍 3

  1. 企业概况 3
  2. 企业发展阶段 3
  3. 企业组织结构 5
  4. 行业地位与业务布局 5
  5. 企业经营现状及规模 6

二、 杰出奖提名理由 8

三、 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 9

  1. 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 9
  2. 商业模式 9
  3. 运营模式 10

四、 研发体系背景 12

  1. 行业背景 12
  2. 创新战略 13

五、 生态圈研发创新体系剖析 14

  1. 研发体系概述 14
  2. 内合:三层复合研发体系 15

1) 研发组织结构 15

2) 三层复合创新体系 16

3) 研发团队建设 17

4) 科研技术交流平台建设 19

  1. 外聚:资源整合 20
  2. 研发模式总结 24

六、 云管理技术在研发模式中的应用 26

  1. 全云战略 26
  2. TCloud智能云服务平台 27

七、 云管理价值评价 29

  1. OneTCL品牌战略实施价值 29
  2. 创新驱动TCL创新模式转型 29
  3. 获奖情况 31
  4. 专家点评 32

 

一、 企业背景介绍

1. 企业概况

TCL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1年创立于中国惠州,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TCL集团(SZ.000100)、TCL多媒体科技(HK.1070)、TCL通讯科技(HK.2618)。目前,TCL已形成多媒体、通讯、家电和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及投资业务群,物流及服务业,并形成了完整的全球产业布局和以多媒体显示终端为核心、上下游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

目前TCL集团员工超过5万人,主营业务和产品涉及多媒体电子、通讯、家电、信息、电工和部品等六大产业群。包括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新型光电、液晶显示器件,五金、交电,VCD、DVD视盘机,家庭影院系统,电子计算机及配件,电池,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建筑材料、普通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服务,货运仓储,影视器材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多项领域。

2. 企业发展阶段

adward1125_2_067

1980年,广东省惠阳地区机械局电子科几名技术人员从机械局借款,成立了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1981年与港商一起创办全国最早12家合资企业之一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录音磁带。港商提供资金、技术和品牌,中方负责贴牌生产和销售。经过几年的合作,TCL完成了早期创业并积累了第一笔资金。1985年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与香港长城电子集团合资创建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开发和生产电话机。一经投放市场便大获成功,此后TCL电话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授予“中国电话大王”称号,TCL创立了自有品牌。随后TCL迅速从单一的电话机产品扩张到其它领域。从TCL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归纳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到1985年,这一阶段TCL品牌还没有被创立,主要是在为国际名牌作OEM生产,第二阶段从1986年注册TCL商标到1992年TCL王牌大屏幕彩电一炮打响.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国内打造TCL品牌。1993年TCL将品牌拓展到电工领域,成立了TCL国际电工有限公司。这标志着TCL集团开始实施多样化发展。第三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1999年李东生总裁作了题为《我们的目标:创建世界级的中国企业》的报告,正式提出向世界级企业迈进。此后TCL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建厂,开拓东南亚市场;在发达国家做OEM、ODM业务或兼并重组当地知名品牌,开拓欧美市场。第四阶段从1999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实现国际化经营。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TCL连续12年保持年均42.65%的增长速度,是中国领先的增长最快的电子信息企业之一,成为拥有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和世界主流移动通信产品供应商TCL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国际大型消费类电子企业。在全球范围,TCL为超过1亿的用户提供包括彩电、手机、电话机、电脑、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在内的消费电子产品和多元个性的解决方案,借助现代化的呼叫中心(Call Centre)为用户提供快捷、热情、专业的全天候服务。

1999年,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2年4月,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2004年9月,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2007年6月,TCL集团宣布实施其新品牌战略——The Creative Life创意感动生活,为“TCL”三个字母灌注了明确、个性鲜明的品牌内涵。在“创意感动生活”的品牌战略指导下,TCL在产品外观、使用界面、品质上不断推出创新而又务实的设计,让用户体验消费电子技术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2008年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国内外不利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贯彻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提出的各项方针指示精神,通过变革创新和挖潜增效,TCL通过转变企业增长模式建立了以多媒体电子、移动通讯为龙头的4+2模式,形成了一流的营销服务网络和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

2009年,TCL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营压力,初步确立了TCL在国内乃至全球的产业地位。实现销售收入443亿元,实现净利润4.7亿元,这是2004年国际化并购5年来TCL集团首次实现销售收入的正增长,也是2007年扭亏为盈后集团连续第三年保持盈利,它标志着TCL已经完全走出了国际化经营的低谷期,进入了持续成长的阶段。在主要产业方面,TCL多媒体凭借品牌、产品和供应链管理优势,2009年液晶电视销量达到837万台,同比增长一倍,出货量由全球第八上升至第六,提升了TCL液晶电视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地位;TCL通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逆势增长,全年销量达到1612万台,同比增长18 %,其中国内手机销量达到2126万台,同比增长26%,为2010年手机业务的全面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TCL家电摆脱了多年徘徊的局面,整体业务有了突破,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泰科立部品着力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外部业务的有效拓展,超额完成了全年利润指标;两大业务群业绩稳定,效益不断提高。同时,TCL集团还积极介入了医疗、环保与能源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3. 企业组织结构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主要负责战略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与公共关系管理,为下属企业提供服务,有效监管下属企业经营活动等。下属机构包括:总裁办、战略与投资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审计中心、企业管理部、行政物业部、党办、监察部、法务部、工会、工业研究院、结算中心、进出口部等,组织结构图如图2所示:

adward1125_2_068

图 2 TCL集团总部组织结构图

4. 行业地位与业务布局

TCL集团身处消费类电子行业。2012年 ,TCL彩电产量排名全球第三,销量全球第四,手机销量全球排名第七,集团品牌位居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中的第六位,全国电视机制造业第一位。2013年第一季度,TCL首次超越夏普、索尼,跻身全球彩电业前三,仅排在三星、LGE(LG电子)后面,从而成为首个营收和销量均进入全球前三的中国彩电品牌商。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TCL已经已形成以工业能力、技术能力和全球化运营能力为根基;多媒体、通讯、华星光电和家电产业集团为四大核心产业,以系统科技事业本部、泰科立集团、新兴业务群、投资业务群、翰林汇公司、房地产为六大业务板块的“4+6”产业组织架构,打造形成了完整的全球产业布局和以多媒体显示终端为核心、上下游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

adward1125_2_069

图 3 TCL全球业务布局

5. 企业经营现状及规模

表 1 TCL近三年经营情况

指标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资产总额(万元) 5347805.94 7401431.51 7974479.5
企业总产值(万元) 3963269.53 4612633.58 5388803.4
营业收入(万元) 5183356.58 6075154.98 6944835.13
利润总额(万元) 77284.01 204275.69 164014.17
利润率(万元) 0.94% 2.81% 1.86%

表1给出了近三年TCL基本的经营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TCL全球销售收入694.48亿元,同比增长14.46%,实现净利润16.40亿元。

2012年TCL品牌价值达583.26亿元人民币,继续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

2012年,TCL多媒体积极实施战略转型,增加LED产品占比并不断拓展集团高端产品的品类。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3.00亿元,同比增长18.52%;实现净利7.65亿元,较去年大幅增长94.83%;毛利率上升至17.40%。在“速度和效率”为导向的发展策略下,TCL多媒体致力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渠道优化。截止2012年底,多媒体LCD电视机销售量达1,553万台,较去年全年增长43.0%,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成为首家LCD电视年销售量超过1,500万台的中国电视机企业。据DisplaySearch最新数据,TCL的LCD电视机市场占有率排名上升至全球第四位,同时以18.0%的市场占有率高踞LCD电视机中国市场第一位。TCL多媒体仅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全球第十到全球第四的跨越。在市场份额提升的同时,TCL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备受认可,在第46届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TCL成为中国获奖数最多的企业。

华星光电2012年运营首年即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收入72.37亿元,创造利润3.15亿元。产销量提升迅速,良品率稳定于95%业内先进水平以上,全年投片量达75.34万片,销售量达到1085万片,四季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32吋产品供应商。华星拥有的国际化技术团队不断推动自有技术的升级更新。目前HVA、四道光罩制程工艺已全面导入,随着公司在日本展出55寸产品,公司产品线实现全面覆盖。同时华星光电注重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其成功推出目前国内最大尺寸4.5代FPD线产品。

通讯业务方面,2012年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9%达97.74亿元,全年亏损1.69亿元。业绩下滑主要由于宏观经济复苏缓慢以及手机市场竞争加剧,并且注重研发与品牌建设,费用增幅较大。但通过大力投入研发,目前产品竞争力有效增强,于2012年12月推出四个系列12款全新智能手机,受到市场广泛关注。TCL通讯专注智能手机转型收获成效,智能手机销量占比由去年3.2%提升至15.3%,带动产品平均价格由31.3美元提升至36.2美元。另外还加大了中国市场的开拓,销售网点已增至8000多家,带动销量上升12.9%至577.5万台。目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设备市场,未来的中国市场将成为智能手机领域最大的战场。随着TCL通讯智能手机占比持续提升以及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拓,经营情况有望提升,实现2013年销售同比增长25%的目标。

2012年TCL家电业务表现可圈可点。全年空调、冰箱、洗衣机销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1.84%、28.53%和44.74%。TCL家电将继续加强与TCL多媒体业务联动,通过市场渠道共享,不断提升渠道效率。并且把握节能补贴政策,推出节能环保新产品,带动产品结构升级。

2012年7月19日,TCL集团荣膺“第三届亚洲最佳雇主品牌奖”。

2012年7月31日,国家工信部公布国内“第26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TCL集团位列第八名。

TCL集团通过对各下属企业的KPI、EVA等指标的考核,不断科学地强化企业经济运行管理和宏观调控。TCL集团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逐年快速上升,集团经营管理得当,财务管理完善严谨,具有较好的投资实力和长、短期偿还能力,被银行评定为具有AA级资信度企业,被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评为AAA级风险管理企业。

二、 杰出奖提名理由

面向当前互联网的冲击,软硬件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TCL基于其世界级的制造规模和生产效率,开创生态圈商业模式,逐步走向硬件与软件、制造与服务相结合从而提高附加值,初步实现从“硬件供应商”向“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的新型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企业转型。

为此TCL采用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借助云计算技术和智能云终端产品快速发展的契机,(1)对内产业融合,通过“工业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产业技术中心”的三层复合研发体系,建立起营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渠道,保障各层研发机构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实现研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从而充分发挥跨产业协同效应;(2)对外整合资源,横向进行资源整合,与同行建立新型的竞合关系;纵向进行上下游整合,推动上下游垂直一体化,与互联网商、软件商、运营商、第三方应用开发商等战略合作伙伴合作。TCL通过中智盟行业技术共同体、3D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等产业联盟和技术合作,实现对内外研发创新资源的整合,全力打造云产业链和云生态系统,向“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的新型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企业加速转型,促进了国内消费类电子行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和升级,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的成本竞争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增长方式转型,打造了TCL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TCL已经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他以云计算技术和智能云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为契机,打造内合外聚的生态链研发创新模式,构建云产业链和云生态系统,基于Tcloud实现横跨彩电、手机、平板电脑、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全云产品线,形成“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的新型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企业,真正实现了云管理创意感动生活。

三、 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

1. 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

近几年全球的消费电子市场格局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一方面,受金融危机风暴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以诺基亚、飞利浦、摩托罗拉为代表的欧美消费电子类企业销售业绩逐年下滑;另一方面,固步自封的保守战略、迟钝的市场反应以及对消费者洞察的失实,导致以夏普、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系家电品牌的没落。与此同时,韩国和中国的品牌正在迅速崛起。

从产业技术趋势看来,消费电子产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化、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家电IT化”趋势日益明显,智能、互联、3D、云计算等新产品、新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当今社会正进入一个智能化消费时代,消费电子产品将不仅是一个终端硬件,更要提供更多与消费者互动的增值内容,并成为改变人们生活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强劲动力。

同时,伴随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群体的壮大,人们更关注产品对于创意激情和新鲜体验的诉求,这也对消费电子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注入更多智能科技创新的活力。以多媒体电视行业为例,IT属性是影响其面对市场新趋势和新变化时转身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以IT化的技术区隔能够帮助产品摆脱价格战的泥潭,进而主导着品牌未来的命运。尤其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智能电视的出现使软件应用、操作系统、CPU均加入了改变电视产业竞争规律的科技力量,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

2.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就是指在一个阶段能够获得最佳投资回报的经营方式,每个行业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最合适的商业模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不断的产业整合和分工协作,以及各大公司的发展和重组等等都是在寻找着最佳的商业模式,因此才出现了思科通过收购整合获得技术与市场、IBM从计算机公司转向电子商务与“智慧地球”、飞利浦与西门子等的大规模行业性拆分等等。决定一个企业最佳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其外部市场营销能力和内部资源配置,如苹果电脑的商业模式就是定义最酷的系统产品平台,从而吸引和留住潮人最终客户群以及第三方软件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和内容供应商在其产品平台上进行交易,而在产品销售和以后的各种交易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盈利。

在消费电子行业,随着软硬件一体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正在逐步的涉足硬件领域,如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Google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乐视、小米等IT互联网企业进军电视产业。面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基于TCL世界级的制造规模和生产效率,逐步走向硬件与软件、制造与服务相结合从而提高附加值,是最适合TCL的商业模式之一。为此TCL通过深度导入互联网思维,开创生态圈商业模式,促进企业从“硬件提供商”向“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的新型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企业转型。

生态圈商业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将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强势企业和资源整合起来,把事情交给整个产业生态圈内最擅长的企业去做,一起做出最强的产品。在智能电视生态圈商业模式当中,拥有逾三十年彩电整机研发经验的TCL主导TV+的研发、制造和售后服务;华星光电负责上游屏资源供给;拥有内容优势的百度爱奇艺提供互联网技术和影音内容支持,实现了软硬件的优势互补;而擅长3C网购服务的京东则为TV+提供了强大的电商渠道和快捷的物流配送。正是各大强势企业的倾力合作,让TV+一出生就势头强劲。

生态圈模式通过整合各个领域里的最强者,让参与企业都能够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发挥到极致,达到“1+1>2”的聚合效应。以开放性、包容性为最大特征的生态圈模式,能够鼓励各个企业发挥自己的长处,对应用发展的丰富性、提升外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 运营模式

TCL集团以“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全球领先企业”为愿景,以贴近消费者的洞察系统 ,在“产品力、营销力和体验力”三大核心驱动力的推动下,完善产业布局,并将此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整体流程中。

a)产品力:以创新、时尚、易用为原点,关注TCL的产品设计、品质、功能等方面带给消费者的体验,视创新体验为产品之本,视品质为产品根基;

b)营销力:以消费者体验满意度为导向的营销活动,专业、精准、注重承诺;

c)体验力:从消费者体验出发,带给用户更真诚主动、细致入微的全程体验,在售前售中售后环节,不间断地为消费者提供主动、细致、贴心、增值的服务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力作为TCL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和增值的目的与动力。

在运营策略上,着力打造TCL的“三个能力”——工业能力、技术能力和全球化运营能力,这也是企业在2011年8月正式公布的新时期立体价值战略模型。

a)工业能力:TCL的立企之本、生存之根。从TCL 发展历史看,工业能力强弱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20 世纪90 年代,TCL 彩电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一个重要的支柱是工业能力的创新性建设和突破性提高,当时 TCL 建立了CRT 时代国内最大、年产300 万台彩电的惠州王牌基地,率先做出国内速度最快的彩电生产线,形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研产销一体化工业能力,从而为TCL 彩电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TCL 通讯的凤凰涅槃、TCL家网的持续增长,也充分说明了工业能力对于企业成长的决定性作用。

b)技术创新能力:TCL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消费者层面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对技术创新需求的迫切性,今天很多地区的消费者已进入二次、三次购买的成熟阶段,产品口味要求越来越“挑剔”,常规产品的利润已经像刀片一样薄。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近年来手机、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行业产品升级浪潮已经加快,智能手机、智能电视、3D 电视、变频空调、多门冰箱、滚筒洗衣机等字眼持久地占据着消费者的兴奋点,产品竞争的时代事实上已经提前到来。

c)全球化运营能力:TCL重要的竞争能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全球化运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其一,全球化文化与组织。塑造绩效导向、全球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建立扁平、高效、透明的全球化运作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各项管理能力;其二,产业内外部协同。建立集团产业间的横向协作机制,形成生态化、紧凑型 、低成本、互相支持的高效业务集群和良好利益相关者机制;其三,全球市场运作。在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支持半径内,选择恰当路径,有条件、多模式、分阶段地进入全球各层次市场;其四,全球供应链整合。建立能协调全球资源、快速响应、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和组织;其五,全球化资源布局和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各地区资源禀赋,在全球各特定地区针对性配置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筹集等机构,以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贴近市场。

四、 研发体系背景

1. 行业背景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企业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壮大,涌现出了许多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知名的产值上百亿、上千亿的大型企业,例如中石化、海尔、TCL、华为等。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管理和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占领了行业的制高点,通过对研究开发的高投入,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大大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自有知识产权大幅增加,企业逐步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随着产业、企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遇上了底层专利缴费危机,核心技术不足产品趋同造成在价格上恶性竞争,在国际市场上遭遇非关税壁垒等等问题。如何应对核心技术的挑战,就成为了国内众多大型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大型电子企业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TCL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球营业收入517亿人民币,TCL正在向国际化的世界级企业迈进。要想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必须在管理、核心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同世界全面接轨,在各个方面直接和世界同类先进企业全面竞争。然而,摆在TCL面前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和世界先进企业相比,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日本和韩国企业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在技术研发方面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且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利润。中国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企业直接竞争,就会面临国外企业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压制。核心技术的落后还表现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像SONY、INTEL、三星等企业,研发经费每年投入都在几十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0%以上,国内企业对应的比例大都在10%以下,造成研发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TCL国际化的成功,必须提高研发能力,加大核心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TCL的技术开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TCL集团内部从事研发的工程师达到2300多人,研发经费达到2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4%,开发的产品包括彩电、手机、电话机、电脑、网络设备、家用电器等,是国内在3C领域布局最完整的电子企业。同年,TCL品牌价值达到360多亿元,在国内排名第六,TCL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使TCL具备了开发核心技术的条件。

如何抓住当前的机遇,构建TCL具有竞争力的研发架构,培育TCL的核心技术,成为TCL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创新战略

作为国内家电行业和消费类电子的领航企业,TCL已由传统的成本竞争模式转为创新驱动模式。为了培育TCL的核心技术,集团公司全力通过建设TCL工业研究院、营造内部创新环境推动公司进入崭新发展阶段,努力争取成为行业内转型升级的领先样本,从TCL集团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按集团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拟定了三步走的创新发展战略。

1)技术追随战略

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购买国外现有知识产权和先进生产装备,为快速打开国内外市场夺得先机。紧跟国际同类型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利用有利形势,主动与香港、珠三角有关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力争在粤港关键技术研发招标方面有新的突破。

2)技术赶超战略

推进以“设计力、品质力”为基础的产品技术创新,作为品牌战略的核心工程。紧跟上游技术的快速集成,加大自主研发,挖潜一批拥有自主护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做到国内领先,追赶国际标杆企业。

3)技术领先战略

坚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更多的原创性的核心技术。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加速研发成果转化。继续加大投入,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突出领先优势,开发出符合用户需要的多元化、高端化产品,保持在国内外行业的先进地位。重点在液晶电视、智能通讯、数字家庭、多媒体、电子消费等领域,通过对一批关键技术改造,大幅提升TCL集团的高技术产品研发、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让TCL集团的主要产品技术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体制与机制创新:整合制定“部件+整机+现代信息服务+系统”的创新战略,先走集成创新之路,再开发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整个产业技术水平。

研发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研发平台的制度建设、交流合作、信息平台、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研发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建立集团公司综合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专利的申请工作和加强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制定的管理工作。

人才队伍凝聚:造就一批高级化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才总量明显增加,整体创新能力和本领明显提高。

创新文化建设:环保、生态、友好等企业创新文化内容更加深入员工心中,基本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全方位支撑的文化氛围。

五、 生态圈研发创新体系剖析

1. 研发体系概述

adward1125_2_071

企业竞争的本质已不是单纯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是单项核心技术的竞争,而是以“全产业链”竞争体系开启新的征途,也可以说是产业链间各大系统的竞争,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在没有实力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之前,要有共赢的开拓创新意识,主动融入到产业链中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面对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TCL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所处的行业地位,逐步打造形成了“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体系”:

adward1125_2_070

图 4 内合外聚的研发创新体系

1)内合:

对内进行产业融合,统筹集团战略部署项目的管理,包括集团前瞻性技术预研和主要产业融合的技术与产品开发,建立集团的技术管理平台,整合协调集团各产业的技术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集团跨产业协同效应

2)外聚:

横向进行资源整合,与同行建立新型的竞合关系,联合推动在智能电视上形成中国的智能电视系统(中智盟智能TV OS);纵向进行上下游整合,推动上下游垂直一体化,与互联网商、软件商、运营商、第三方应用开发商等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向“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的新型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企业加速转型。

2. 内合:三层复合研发体系

1) 研发组织结构

adward1125_2_068

为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水平、确保科研机制科学化、制度化,有效整合公司内部创新资源,集团公司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创新科研管理体系,成立了技术与知识产权委员会,下设显示技术委员会、智能技术产品委员会和知识产权委员会,并以集团工业研究院(集团技术中心)作为技术创新管理的职能部门,统筹集团公司的多媒体研发中心、通讯研发中心、部品研发中心,白家电研发中心等多个研发机构,架构起TCL集团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力推动TCL集团持续的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和国际化发展。

  • TCL集团技术与专利委员会

TCL集团技术与专利委员会的职责定位是:全面统筹、协调集团技术创新管理工作,制订集团技术发展策略及集团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导整合集团研发资源,组织搭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推动产业技术交流与整合。集团技术与专利委员会由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任委员会主任,由集团CTO(首席技术官)/集团高级副总裁/TCL工业研究院院长闫晓林任副主任,将集团技术研发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管理提高到集团战略发展的层面。

  • TCL集团智能技术产品委员会

TCL集团智能技术产品委员会于2012年2月成立,将更好地统筹、规划TCL集团有关智能技术与产品的战略部署,整合集团资源,发挥协同效应,督导企业有序开展智能技术与产品的融合研制工作,提高集团产品系统创新竞争力。其职责定位是:

(1)统筹、规划集团各产业具有融合基础的智能技术与产品的战略部署,包括相关的战略规划制定、预研项目和融合开发项目的开展以及推广策略和措施的制定等;

(2)协调集团各产业相关技术资源;

(3)督导战略预研项目和融合开发项目的研究开发;

(4)组织智能技术交流,分享相关技术信息。

智能技术产品委员会将统筹、规划TCL集团有关智能技术与产品的战略部署,整合集团资源,发挥协同效应,督导企业有序开展智能技术与产品的融合研制工作,提高集团产品系统创新竞争力。

  • TCL工业研究院

为更好地制订集团技术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跨产业协同效应,发挥集团特有的产业布局优势,提高集团技术能力和产品系统竞争力,2012年5月TCL集团工业研究院(集团技术中心)明确定位为集团中央研发机构和技术管理机构,作为集团技术创新管理的职能部门,统筹集团公司下属产业的多媒体研发中心、通讯研发中心、部品研发中心、白家电研发中心等多个研发机构。其职能定位是:

(1)统筹集团战略部署项目的管理,包括集团前瞻性技术预研和主要产业融合的技术与产品开发,建立集团的技术管理平台。

(2)整合协调集团各产业的技术优势资源,牵头组织政府科技类项目的各项工作。

TCL工业研究院目前本部设在深圳,在西安、惠州、美国分别设置了研究所,并已开始筹备在台湾成立一个研究所。除此之外,研究院还与TCL集团下四大产业(TCL多媒体、TCL通讯、TCL家电、华星光电)联合成立了四个技术创新联合研发中心,负责四大产业专业技术领域的产品创新研发工作。

2) 三层复合创新体系

从战略的角度来讲,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结合核心技术能力的构建,TCL的研发创新体系具备以下的三个特征:

(1)重心向下,即建立起营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渠道,以市场需求拉动技术创新,从市场中寻找技术创新的切入点,使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形成营销与研发的良性互动,防止研发与市场的脱节

(2)分层管理,即各层研发机构能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TCL工业研究院及其直属技术中心的资源由集团供给,集团以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能优先保证集团重大项目的研发。各产品研发中心由各产业提供,各产业以市场利益为导向,能优先保证市场急需的产品优先研发。这样研发资源就相对集中分配给了重大和紧急的项目,避免了研发资源的分散。

(3) 资源共享,即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实现研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TCL研究院与集团下各产业技术中心联合成立研发中心的设立。这样就实现了研发资源共享,研发项目的统一管理,专利的统一管理,产品标准的统一管理以及有序的技术培训,交流与合作。

adward1125_2_072

图 6 三层复合创新体系

3) 研发团队建设

研究院现有资深研究人员近450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及高级职称的员工约40%。研究院核心技术带头人团队均为国内知名的行业专家型人才,对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到位。研究院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和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并在美国硅谷设立了“TCL美国研究所”,与国内研发团队进行更为前沿技术的联合开发。

2012年,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引入高端人才/复合人才50多人,开展3期任职资格认证。

adward1125_2_073

图 7 研究院人员学历比例、人员性质比例

  • 晋升计划

人才是研究院技术创新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研究院为了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为员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平台与职业发展通道,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主要分为技术通道与管理通道。不同岗位的员工将根据自身情况,形成预期,明确目标,在导师的帮助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在研究院的全面发展。

 

adward1125_2_074

图 8 五级双通道的任职资格体系

 

  • 培养计划

2006年10月,研究院开始定期开展面向高层管理者的“雄鹰工程”,以及面向新入职大学生的“雏鹰工程”和面向有发展潜质的专业人才的“飞鹰工程”。“鹰系列”使研究院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接受适合他们的培训,让员工感受到研究院对他们的培养和关怀。通过“雄鹰”、“精鹰”与“雏鹰”之间的层层辅导和交叉辅导,加强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共同学习和探讨中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团结协同工作能力。

  • 创新激励政策

在加大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研究院还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员工的具体情况差别,建立起开放、科学、公平的员工激励体系,有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可持续“双赢”。研究院实行“以责定岗、以岗定薪、以效取酬”的薪酬原则,要求薪酬管理与工作分析、岗位评估、绩效管理有机联系,建立员工劳动报酬与企业绩效相统一的激励机制。

研究院致力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科研环境,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最前沿的市场需求和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一系列的人才激励机制,如推行“科学技术创新奖励管理办法”,包括最具创新奖、最快成长奖、专利奖、技术创新奖、推荐人才伯乐奖等奖励政策,薪酬体系向研发人员大力倾斜,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发展基础和机制。

集团还在内部积极开展TCL集团年度技术创新奖、专利奖和工业设计奖的评比与表彰活动。这些奖项的设置目的旨在表彰和鼓励在推动集团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在集团上下营造重视人才、关心自主创新的氛围。2011年度,技术创新项目奖、工业设计奖、专利奖经集团项目初审、专家答辩评审,最终确定了本次共59个技术创新奖(25)、专利奖(20)、工业设计奖(14)的得奖名单。获得技术创新的项目除了在创新方面的卓越表现外,也为集团贡献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奖项年度的评比和公示已经成为TCL集团研发系统内乃至整个集团的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TCL的客户提供更优良更先进的技术与产品。2011年对技术研发人员奖励达180万元。

2012年5月,“TCL集团第二届技术创新大会”召开,是TCL继2004年第一届技术创新大会后对过往8年TCL技术创新成果的全面检阅,包括突出贡献奖、创新团队奖、杰出专利奖、技术精英奖等多个技术团队以及技术人员获得了共计496万元的奖金。

4) 科研技术交流平台建设

交流与合作:组织了多次技术管理、信息平台、与专家技术交流动,举办了多期TCL科技大讲堂;外部与联盟、高校、企业进行多次的技术联谊,搭成了院校、企业间项目合作,对提升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信息平台:对TCL集团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与集团内部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维护,为公司研发团队提供技术信息支持,为研发人员互动交流提供信息平台。

研发大讲堂:为了更好的搭建学习平台,帮助员工开拓视野,了解业内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升研发管理技巧,研究院开办了“研发大讲堂”,自2010年12月开始,每月举办一期,邀请内外部专家担任讲师,以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为集团技术研发人员带来精彩纷呈的系列课程。

技术期刊:编辑发布TCL集团技术刊物—《TCL技术》电子月刊,围绕集团各个产业,重点报道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动向,经过较深入的归纳与分析之后,荟集成产业或技术的研究分析报告,为集团和各事业部领导及其他研发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支持。该刊物从创刊到现在已不间断发行了81期。

3. 外聚: 资源整合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整合,TCL与多家知名企业及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技术研发以及共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加速了集团公司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全面提升TCL的研发创新能力。

1)产业联盟

  • 中国数字家庭产业联盟

TCL集团担任中国数字家庭产业联盟会长单位,该联盟在中国视像行业协会领导下开展数字家庭相关标准研究、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是围绕数字家庭产业链相关技术、产品、系统、解决方案、运营和服务,开展联合研发、推广应用、标准产业化、产业链建设。致力于为中国数字家庭产业搭建一个开放的发展平台,从全产业发展的高度,汇聚宽带网络、家庭网以及 4C 融合等产业核心环节的重要企业,共同探讨构建数字家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模式,推动中国数字家庭的应用普及与市场拓展。

  • 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TVOS)

2011年5月,TCL牵头海信、长虹,联合MStar成立中智盟。该联盟在成立仅3个月之后即发布了首个技术标准SDK,这也是中国首个应用程序商店技术标准。该技术标准推出之后,中智联的主要成员TCL、长虹、海信等国产电视企业将实现智能电视的遥控器通用,智能电视之间则可以共享应用程序,最大程度上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这也意味着内容程序开发商只要开发出一套相关产品,就能实现众多家电视厂商共享。

联盟致力于为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产业构建一个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推动智能电视、智能手机、智能机顶盒以及个人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的技术发展,推进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商店,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标准的统一化进程。共同探讨构建智能终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模式,丰富智能终端应用,推动中国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市场拓展。

中智盟将智能电视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联合起来,建设完善了智能电视生态圈,使得TCL逐渐实现从“硬件销售”模式向“硬件+软件+服务”模式的转型。时至今日,中智盟已经打造国内第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建立业内统一技术标准,有力地推动智能电视终端产业发展;实现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相互兼容及互联互通;推出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技术规范,联合发布了《智能云电视行业标准2.0》,有效的缩短了联盟内部各成员的研发周期。

  • AVS产业联盟

由TCL集团、创维集团、联合信源等家企业了共同发起了AVS产业联盟,首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VS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音视频编解码标准,涵盖包括了现在的3D采编播设备、内容制作、终端显示设备等在内的关键技术,AVS标准应用范围包括数字电视、激光视盘、网络流媒体、无线流媒体、数字音频广播、视频监控等领域。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通过多套3D摄像系统对的足球、跨栏等体育赛事进行AVS 3D电视体验点进行播放,设立了150个公共场所AVS 3D电视体验点,有45万人次亲身体验了AVS 3D电视的视觉新感受。对完善我国3D电视技术及产业链、推动自主音视频标准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 互联网智能消费电子产学研创新联盟

TCL集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德赛集团、闪联工程中心等共21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产学研联盟。通过公共平台,把企业的市场优势、资金和生产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在围绕新一代互联网电子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流媒体传输与接收技术、互联网服务与内容相关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识别技术、显示技术等产业的技术进行研究。在立体电视项目方面解决了全景动态光场系统的搭建,建立了实时互联网络上的交互式3DTV系统,在3G终端产品方面,整合以Android为软件平台的已有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开发满足各种需求的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产品。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引入了30多名研究生在联盟各企业工作。

  • DiiVA联盟

DiiVA联盟成员包括长虹、海尔、海信、康佳、LG、熊猫、三星、创维、索尼、上广电、TCL,以及凌旭,其宗旨为发展下一代家庭娱乐架构。 DiiVA结合非压缩视频、超大带宽双向数据信道、多重网络协议与中间件和应用层面,推动手机、电脑与消费电子联网融合,实现直觉性内容互动分享,带来全新的家庭娱乐体验。其宗旨为打造下一代互动电视与家庭消费电子网络标准。DiiVA的高频宽与双向数据信道网络连接协议,的解决了电视连接并控制信号源装置的难题,方便的形成移动便携装置、个人计算机与消费类电子装置在家庭网络内融合与连接,有效实现安全内容的传输和版权保护功能。DiiVA已建立产品展示测试实验室,并得到IEC的认可。国际家电和芯片企业巨头三星、英特尔、联发科等也大力支持,台湾凌旭芯片公司正在进行芯片开发。2011年10月,DiiVA联盟公布了DiiVA 1.1a版规格书,其中增加了低管脚数便携性标准接口的相关规定,适用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相机和摄像机等便携性装置。TCL装备DIIVA智能接口的符合标准的TCL智能电视开始上市。

  • 3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TCL 集团、长虹集团、创维集团和彩虹集团等四家企业于2010 年12 月发起成立,联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四川虹欧等在3D 领域研究开发领先的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联盟瞄准家用、商用3D 显示技术市场,重点提升快门眼镜式3D 电视的显示品质,突破偏振式3D 显示和裸眼3D 显示的关键技术;建立我国自己独特的影院系统,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三维显示产品;开展前瞻性新型裸眼、真三维、主动式、全息3D 显示技术研究,制作出原理性演示样机,拥有重要知识产权。开发3D 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及标准,研究2D-3D 图像转换兼容技术,支持3D视觉与人体工学研究。

联盟成员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指导,搭建战略研讨与技术交流的平台,加速自有新型显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科技部领导下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创新群组在企业的支持下大力开展3D 技术的创新研究,具体地说,在作为共用基础设施平台方面,主要是为成员单位提供不方便单独建设而有需要进行横向合作的服务,比如测量中心的建设、标准中心的建设、以及健康与人因方面的对比研究平台等。在开展此方面的工作时,科技部门的经费主要投放到具体承担科研项目的产学研机构,由他们实施具体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同时,科技部门将一定的经费投入到联盟中,用于共用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平台的维护费用,来源于联盟内外单位的委托服务的收入。联盟成员单位和联盟之间通过服务委托和服务,成为一个整体。在联盟的创新与孵化机能方面,主要是指联盟根据3D 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在主要成员单位的建议下,以内部课题的方式组织有关单位实施联合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一种行为。在具体实施时,仍由承担创新任务的主体成员单位独自向科技部门申请有关费用,但研究的分工及进程将服从联盟的安排。而以企业为主体的成员将创新成果进行孵化,把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促进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

2)院校合作

  • 与中科院半导体研发中心合作项目

TCL集团与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主要在LED可调色温智能发光模组技术进行合作,借助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130lm/W半导体照明集成技术研究成果,可以加快产品商业化的性价比优势,TCL集团研究中心采用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的功率型LED芯片制备技术,在板上直封芯片配合光学透镜的TSFZ(TCL研究核心技术)型模块化LED封装技术,加上 TCL集团新型带反馈链路结构的散热技术、LED驱动电路技术,形成完整的LED可调色温智能发光模组技术。

  • 与电子科技大学、广东新岸线合作项目

“基于国产SoC芯片的新型移动互联平板电脑研发”项目,以推动我国平板计算机及配套芯片的自主设计研发。鼓励国内设计企业、生产企业加大平板计算机及配套芯片产品研发投入,提高国内企业自主设计能力、研发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板计算机产品及其配套SoC芯片,促进建立平板计算机完整产业链,带动集成电路企业,以及相关国内移动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平板计算机逐步满足市场迅速增长的需求。

  • 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项目

“高分辨率移动视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针对移动网络的H.264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及其QoS控制;建立优化的移动视频软件架构;研究手机平台快速图像处理算法;探索移动视频云计算技术。以移动视频的高分辨率(≥320 x 240)、高流畅性和稳定性为目标,最终实现一个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和移动视频点播系统产品并进行推广应用。

  • 与中山大学合作项目

“基于Android的智能电视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针对电视高清大屏幕的特点,研究Android平台核心关键技术,对电视终端的软件、硬件架构进行统一化、标准化重构,在其基础上开发基于Android 操作系统的全业务智能电视产品,具体包括基于Android 的全开放技术平台设计、智能电视终端产品开发、交互应用服务平台开发及产业化生产能力建设等内容。形成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智能电视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肥大学合作项目

“新型三维立体显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解决节目源和显示设备两个最为关键的部分,解决制约3D显示的关键技术,完善我国3D显示技术的产业链,促进3D显示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节目源部分我们重点开发出支持多种图像和视频格式的2D-3D视频转换软件平台和立体视频转换芯片。显示部分我们将重点掌握和攻克裸眼、非裸眼3D显示以及真三维显示的技术突破及应用,提升快门眼镜式3D电视和偏光式3D电视的显示品质,开发高亮度技术、高帧频串扰遏制技术、快速高对比低功耗快门眼镜、提高观看舒适度。研究基于各类3D显示器件在3D播放显示中实现3D视频显示的图象处理技术算法,计算机图形多视点图像合成算法、各类3D视频的图象增强,编辑,渲染等3D图象处理技术算法。研究实现3D视频内容格式的相互转换的图象处理技术算法。并最终实现立体视频转换芯片的设计和制作。

  • 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项目

TCL集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项目液晶电视动态背光源控制系统,该项新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动态的区域背光源控制以及相应的动态视频图象处理,并采用区域背光源控制与整体背光源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动态的高对比度,动态的视觉亮度适应,以及动态的功率降低。液晶电视平均功耗降低30%以上,动态对比度提高5倍以上。本技术已经在产品中运用,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 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项目

TCL通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组建无线通信与多媒体技术实验室。在无线通信及多媒体技术相关领域的基础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启动了如下研究项目: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标准研究;无线视频编码标准与传输关键技术研究,并合作开发基于PC的AGPS底层软件和 PC Suite。

  • 与深圳大学软件虚拟园合作项目

和深圳大学软件虚拟园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制度,采取大学生实习联合课题的方式缩短新入职员工从学生到职业工程师转换的时间,加快人才培养的进度。

  • 与中山大学显示技术与视觉健康研究联合实验室

选择消费者中主诉视觉疲劳较多的显示技术, 或针对显示技术中主诉较多的光电参数,运用主观和客观的研究手段以及细胞与动物等实验, 结合与视觉健康相关的各类指标,进行系统的实验设计,从细胞、动物和人体三个层面立体研究其光电特性和视觉健康的关系,掌握不同人群的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提出改善视觉健康的技术措施,并对下一代的宽光谱液晶显示技术作好技术储备。

  • 与中南大学合作项目

与中南大学合作的产学研项目: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制。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微观结构设计;②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3)企业合作

TCL与SEC(三星电子) 、CMO(奇美电子) 、LGD、英特尔、NXP、RENESAS(瑞萨科技)和MSTAR(晨星半导体)、MTK、SIS、华为等业内知名的关键部件和方案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视频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

音视听方面,与矽统科技(SiS)、广州欢网科技合作成立的“新一代智能电视联合实验室”在西安高新开发区软件园TCL集团西安研发启动完成。这是中国电视产业领域首家完整覆盖核心芯片开发、基础应用技术研究、系统开发生产及部署和运营服务研究的联合实验室。与华为海思开展了紧密的项目合作,从芯片的规格定义开始,到量产方案完成。

移动通讯方面:与MTK成立联合开发团队,致力于新平台的研究和开发,与Broadcom合采用联合开发的方式,在基于Broadcom BRCM2157芯片,开发Android操作系统的低成本智能机技术平台。在应用上与Yahoo、Tencent等联合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应用,合作的Yippee Yahoo! Phone,在feature phone上实现了Push Email和其他互联网应用。成功设计了全键盘侧滑,全键盘触摸的手机;全面引入Opera浏览器,以及引入了社交应用比如Facebook/Twitter, 开发了双卡双待以应对亚太市场。

家电方面:与NEC合作,成立TCL-NEC单片机联合开发中心。与意大利德龙公司(DELONGHI)、澳大利亚公司合作开发碳氢制冷剂(R290)空调器,节能降耗方面:与杜邦公司进行节能战略合作,使用R410A冷媒替代氟利昂R22,以减少本公司空调产品对臭氧层的破坏;使用R290自然制冷剂替代现有破坏环境的制冷剂,在技术上做到了空调制冷剂对大空气层的零污染;使用纳米钛复合环保材料用于空调两器的翅片上,使空调较以前节能15%以上。与西安晟智诚科技有限公司、珠海顺成电器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德国专利技术(复合碧玺矿+合金)材料及电脑程序调节变化,计划推出了TCL具有双核除菌、抗皱洗功能的全自动洗衣机。特别是双核除菌功能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4. 研发模式总结

TCL采用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对内产业融合,充分发挥跨产业协同效应;对外整合资源,通过中智盟行业技术共同体、3D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等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企业合作实现对内外研发创新资源的整合,打造消费类电子行业产业链,促进了国内消费类电子行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和升级。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有效的提升了TCL的创新能力,支持TCL从传统的成本竞争模式转为创新驱动模式,提高了TCL 集团的经营效益。

六、 云管理技术在研发模式中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使得许多的企业管理应用变成一个公有云以后,通过云计算技术能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的研发资源,使得研发成本大幅地降低,提高研发效率。由于TCL采用内聚外合的生态圈研发模式,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生态圈研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实现TCL内外研发的协同,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为此TCL提出了“全云战略”,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TCloud智能云服务平台,利用统一的云平台,实现TCL内部研究院、各个产业研究中心、联合研发中心之间以及TCL外部各个产业联盟之间的研发资源的共享。

1. 全云战略

随着云计算技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上的应用,随着智能云终端产品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智能云产业生态圈上下游企业已迎来了共同繁荣的新时期。

消费电子国产品牌在核心技术能力、全球化的营运能力方面相对一些国外企业来说还是有差距的,但中国企业的机会也是存在的。这个机会就是云计算,云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发展,作为追赶者在现在这个时代肯定要比过去更容易赶超好的企业,因为过去,传统时期企业需要阶段性的积累,是很难超越的。但在信息产业时代,云计算是个新的机会,在全球产业格局重新洗牌、智能云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建立云产业链和云生态系统,已成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集体思考。

adward1125_2_075

图 9 四位一体全云战略

为此,TCL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全“云战略”, 以云计算技术和智能云终端产品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为契机,联合产业生态圈上下游企业,打造云产业链和云生态系统;智能云技术全面覆盖核心产业,形成齐全的横跨彩电、手机、平板电脑、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的全云产品线,推动TCL朝着云时代的“全球领先的电子产业集团”方向迈进。

1)全云技术创新驱动:从云计算技术和基础软件平台出发,结合TCL在基础技术、平台技术以及创新产品的优势,利用云计算技术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创新型智能云产品

2)全云资源整合驱动:优化云产业链和全云生态布局,全面整合硬件、软件、技术、内容、服务等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战略合作资源;通过云资源整合,让云服务的支持平台对接各种软件应用服务,使消费者能更便利地运用新技术;

3)全云产业协同驱动:以多媒体、通讯两大核心产业为龙头,整体驱动数码、家电、冰箱、洗衣机等产业发展,实现各产业整体共赢,发挥产业协调效应,实现云服务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分别运用在商用系统、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让消费者更方便地在不同的终端体验到云产品

4)全云体验导向驱动:体验是智能云产品落地的核心环节,建立智能云体验馆,搭建智能云生活互动体验社区,云生活体验大篷车巡展等。通过云体验的导向为消费者设计更人性化的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渴望直接体验到云产品的需求。

2. TCloud智能云服务平台

TCL以多媒体、通讯两大核心产业为龙头,以智能云技术、智能云内容和智能云服务为核心,整体驱动数码、家电、冰洗等其他产业在智能云技术和智能云应用上的协同发展,以TCL智能云终端(包括智能云手机及平板电脑)为基础建立用户一站式智能云服务平台TCloud,形成一个跨产品跨应用跨平台并具备一站式系统控制与信息安全管理的开放式云服务平台:

(1)服务支撑环境:以公有云为基础搭建全网络内容服务分发平台,以私有云为基础搭建TCL内部环境,形成统一的服务支撑环境。

(2)基础服务与运营支撑体系:内部以企业ERP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进而抽取包括广告投放平台、用户系统、支付和营帐系统、升级管理等运营支持模块,设备管理、搜索、云存储、内容聚合以及BI等基础服务模块,形成统一的基础服务和运营支撑体系。

(3)基础业务层:通过对内外部需求的分析,抽取出浏览器、分享空间、云杀毒、T聊、业务元数据等基础业务功能,为TCL内外研发生态圈提供基础业务服务。

(4)一般业务层:结合TCL研发与产品的需求,基于基础业务功能,在平台上部署形成包括资讯、视频互动、设备管家、T聊、智能家电控制盒监控等各个不同产业的共性服务。

(5)终端接收:通过应用程序商店以及消息推送技术,结合不同业务线上不同终端的系统,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应用。

adward1125_2_076

图 10 TCloud系统架构

 

基于以上的五层TCloud云服务平台,TCL已经形成了云存储、云社交、云阅读、云影音、云游戏、云应用、云服务七大体系,实现TCL电视、手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在云端的互联互通,实现用户多屏融合下的智能云应用与家居生活,打造个人与家庭并举的智能生活云。

为了统筹、协调集团的云产品开发战略,统一部署和整合各产业云计算开发资源,协同云计算开发,“智能技术产品委员会”下设了“云计算开发组”,主要职责为:在“智能技术产品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制定TCL云计算工作策略;与各产业沟通,确定研发需求,组织项目实施。

集团“云计算工作组”在“智能技术产品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布局集团云战略、协同云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其中,云计算核心算法、平台架构、共性技术的研究以TCL工业研究院为主,各产业协同,着重于基础技术研究(视频处理技术、智能交互技术、新型显示技术)、平台技术研究(基础软件、云计算、用户体验技术)以及创新产品(GoogleTV、云播放、多屏互动)等服务支撑环境、运营支撑体系、基础服务、基础业务服务框架下的技术研究;并且与各外部产业联盟合作推出统一标准,如统一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标准STV OS,裸眼3D技术等,实现产业内不同产家产品之间的共通。另外TCL内部各产业(电视、手机、家电等)结合云计算共性技术和特色服务及应用根据各自产品的特点实现差异化应用,同时这些差异化应用也将成为TCL智能终端的销售卖点,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产生技术创新溢价。

正是以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为契机,为了应对企业竞争已经变成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TCL内部不同产业之间以及TCL外部产业联盟之间研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TCL确立四位一体的全云战略,全力打造TCloud在打造统一的智能云服务平台;在打造TCloud的过程当中,TCL进一步的明确并形成了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对内产业融合,充分发挥跨产业协同效应;对外整合资源,通过中智盟行业技术共同体、3D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等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企业合作实现对内外研发创新资源的整合。可以说云计算技术使得TCL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变得可行,而在实施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的过程则是云计算技术在TCL内部研发体系的一种应用。因此对于TCL而言,TCL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与云计算技术已经变得密不可分。

七、 云管理价值评价

1. OneTCL品牌战略实施价值

随着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四位一体”全云战略以及TCloud云服务平台的助力,TCL成功的整合了内外创新资源,实现了TCL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和资源整合,促进外部技术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和升级,推动TCL初步实现从“硬件供应商”向“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的新型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企业转型,实现了TCL的OneTCL的品牌战略。

目前TCL已经基于TCloud智能云服务平台,已经实现了TCL电视、手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在云端的互联互通,彻底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不同产业的协同整合;引领家庭快速进入物联网时代和数字化时代,实现家庭电视娱乐内容的云化,打造以彩电为中心的家庭数字化娱乐体系;而内容聚合、用户管理系统、消息推送、云存储等云服务的上线运营,进一步的丰富了个人与家庭的智能化家居生活。

adward1125_2_077

图 11 数字家庭:智慧家居生活

2. 创新驱动TCL创新模式转型

目前TCL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成本竞争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型,不断的技术创新逐步的建立起TCL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产业引导力,推动TCL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产业集团”。2012年TCL集团及下属各企业在技术创新工作各方面都有优越的表现,其中TCL集团被评为全国自主创新型试点企业,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广东省自主创新百强企业。集团公司共有16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复审,拥有3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

(1)企业现有专利情况(含近三年统计数)

2011年TCL集团全年申请专利1959件,同比增长120%,其中发明1123件,授权专利2169件。申请国外专利已达221件,对外授权专利达55件。

2012年度,TCL集团累计申请专利8141件,其中发明专利4430件,占比54%。就国内家电企业而言,TCL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已具超越之势。

(2)获得国内科技奖励情况

截止2012年,TCL集团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125 项;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68项、省级项目167 项;另外,集团公司的产品还多次在国内外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奖项,例如:2011年,TCL V8200在中国数字电视年度盛典中荣获“年度产品创新奖”;2010年,TCL基于互动应用的全业务智能电视荣获“2010中国音视频产业产品创新奖”,TCL X10系列超薄LED液晶电视荣膺“2010.CES全球年度品质平板电视”大奖;2009年TCL超薄C10系列获得红点设计大奖,TCL超薄LED X10荣获2009年IF设计大奖;2008年X9系列液晶电视在美国CES展上获2008年全球年度创新平板电视大奖;2007年TCL“屏幕菜单式调节方式”(OSD)电视技术在美国CES展上荣获美国国家电视学院颁发的艾美奖,该奖项为电视核心技术领域中的最高荣誉,也是首次为中国企业获得,E72液晶电视荣获2007年德国红点工业设计大奖,E72液晶电视和锐翔S家庭电脑同获“IF Design Award China”大奖。

(3)产品标准制定情况

截止2012年,TCL集团主持、参与制定了国际、国内技术标准110项:

承担国家标准的情况:主持起草的国家标准《等离子体显示器件 第2-3部分:显示质量测量方法》现已颁布。与标准化所,虹欧共同承担《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件测量方法》国家标准修订,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参与PDP总规范和空白详细规范的制定,现已通过审定,该标准成为首个由中国企业主持的国际行业标准。

承担行业标准的情况:TCL主持制定的LCD背光源标准体系中动态背光源或动态背光模块的测试方法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申报转为行业标准申报;承担PDP行业标准已上升到国际标准。

承担协会标准方面:参与视像协会所属的数字接口工作组的工作,开展新一代数字接口规范DIIVA的制定工作。联合国内电视产业企业共同开发适合中国行业的TV OS(简称STA OS),实现技术共享、源码开放,此举开创了国内彩电企业新型的竞合关系,是行业内新的产业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

(4)新产品开发

2012年TCL集团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50余项,累计开发新产品3500余项。

近年来,TCL集团紧跟全球IT行业发展潮流,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致力于4C的融合,突出内容及服务的优质,全力向国内数字家庭与智能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方向发展。在新的品牌政策和集团战略发展规划指引下,TCL的自主创新主要以强化内容优势,致力4C融合,以互联网电视及个人手持终端为载体,以内容服务为平台,为客户提供价值,成为中国数字家庭、电视生产企业向用户提供的一体化的产品与内容服务商。TCL集团及旗下各产业研发机构在创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项目已经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有的更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空白。主要研发的新产品包括:液晶电视LED多维动态背光技术产品、高清晰液晶电视模组、LCD TV智能一体化模组、基于中国高清技术和蓝光技术的高清视盘播放机、立体视像技术及有关产品、节能环保液晶电视、TD-SCDMA增强型技术商用终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数字音视频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数字媒体内容运营服务支撑平台、基于IP的智能家居控制平台系统、智能搜索技术及产品、融合无线技术的端到端服务链一体化客服作业平台系统等。

尤其是智能电视方面,TCL集团研发的“基于Android 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体现了未来家用电子产品发展的方向,终端单一产品垂直产业链将向基于开发者、运营商、应用和服务内容为一体的产品生态转变。TCL基于Android 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已开发了多个系列的电视产品,目前均已上市,获得业界奖项的同时也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在国内同行业的彩电厂家中销售名列前茅。产品于2011年4月导入产业化生产,截止2012年4月30日,TCL总共销售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机38.15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4.87亿元,净利润2.27亿元。TCL的主流电视产品正在逐步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

 

3. 获奖情况

2010年:

中国营销盛典“企业营销创新奖”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100榜,荣膺中国彩电第一品牌

“现金管理十佳风云企业”奖

2010 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

2011年:

“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十年成就奖”

“全球消费电子50强”第25位,全球电视品牌第六

第十七届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百强榜,蝉联中国电视制造业第一品牌

2011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

首批获得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之一

2012年:

第三届亚洲最佳雇主品牌奖

第18届“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蝉联中国电视机制造业第一,中国百强品牌第六

IDG“2012年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

CES展“2012-2013全球消费电子50强”

“电子信息百强”排名第八

4. 专家点评

TCL采用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借助云计算技术和智能云终端产品快速发展的契机,对内产业融合,充分发挥跨产业协同效应;对外整合资源,通过中智盟行业技术共同体、3D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等实现对内外研发创新资源的整合,打造云产业链和云生态系统,初步实现从“硬件供应商”向“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的新型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企业转型,促进了国内消费类电子行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和升级,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的成本竞争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增长方式转型,打造了TCL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企业竞争的本质已经从单纯企业间的竞争、单项核心技术的竞争,转向以 “全产业链”竞争的环境下,TCL内合外聚的生态圈研发创新模式,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